第227章 田泾村的若干第一(1/2)
作品:《我家的后院通现代》时间在王家众人的忙碌中飞快地过去,一晃眼,小美在高中已经读了一个学期了。
小美是和寒泉、张慧珍一起回家的,坐的是尹炳昆家的面包车。
王家出货实在多,很多代理商来田泾村批发货物后,要排队等王家运输部将货送过来,短的两到三天,时间长的要一周以上。
王家也在想办法,比如再买车再招聘驾驶员,比如鼓励批发商自己来田泾村取货,运输费用王家给与补贴等等。
象尹炳昆这样开几家店的就动心了,店越多自己拥有一辆车子越方便。
但这个时代车子好买,驾驶员难请。
自己去学吧,那花的时间太长了,请驾驶员吧工资高不说,人家有驾驶技术的,基本都是吃公家饭的。
好在尹炳昆二姐夫在部队里学会了开车技术,他倒是分到了县里汽车站,但被小舅子一鼓动,立马辞了职跟小舅子合伙做起了生意。
所以小美今天搭的车就是尹炳昆姐夫开的。
回到阳澄湖镇,先把张慧珍送到家,再往田泾村而来。
“小美。”寒泉在村口喊了声小美:“你看,这是谁家造了楼房了?”
小美一看,可不是,村里不知谁家起了一幢楼房,在一众平房中,鹤立鸡群的感觉,分外引人眼球。
小美看了一看,摇摇头:“不知道是谁家的,好像是四小队的位置,估计是四小队的人吧?”
寒泉沉默了一会儿,说道:“可能是建荣家吧,我国庆时听说他跑东北去倒腾木头了,估计是发财了。”
这小美也听说过。
其实最近几年,田泾村出去的年轻人也不少,象彩娥的三个儿女,金花等。
龙根夫妻俩也出去了,据说是去玉山县城开了一家餐饮店,小美听说后还开了句玩笑;“怎么不卖冷饮了。”
建荣去东北也很正常。
回到家,小美问起这楼房是哪家造的,果然,是建荣家。
不仅如此,王家三个大人还介绍,村里出现了很多的“第一”。
比如,村里有人家开了第一家饭店,就在家里,两三桌,主要接待的就是来王家批发、运输商品的人员的。
这是俞阿婆家开的。当然是王奶奶吩咐她家开的咯。
王家有王培英负责三顿饭,但来王家上班的人越来越多,都在王家吃饭肯定不行,所以现在除了那几个经理外,都是自己解决用餐的。
来的客商,王培英也没有那个精力烧饭炒菜,王家也没有人陪吃陪喝,就把这生意交给了俞阿婆。
俞家这农家饭菜,食材都是新鲜的,便宜的可以吃配好的,象后世的盒饭,也可以点了菜坐下喝点酒吃点好的。倒是挺受大家欢迎。
在此基础上,俞家又扩大经营范围,建成了第一家招待所。
称招待所可能不合适,叫民宿可能更贴切。
有的批发商,下午来的,拿了东西一时来不及回去;有的来了后,挑挑拣拣的,来不及当天走;有的货物不一定有可能要等一到两天(其实是小美没办法及时去后世拿过来)……各种原因要住一宿,原来是要去镇上招待所的,现在村里就有住的,还有吃的,住宿环境不说多好,但起码蛮干净,就在俞家住下了。
俞阿婆听从王奶奶的话,正儿八经地去申请了执照,开起了农家乐、民宿。
这第四个“第一”是属于朱宝庆的。
他在元旦前,在田泾村开了第二家批发店,这是第一家外来卖货的。
这事还是王家促成的。
朱宝庆这几年一直和王家有生意往来:他主要卖给王家古董字画等,到王家进百货在苏城售卖。
王家的服装他也来加盟的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 最新章节第227章 田泾村的若干第一,网址:https://www.bqg25.org/285338/234.html